00后入住养老院了?在一些热门社交平台,00后博主透过镜头分享养老院的生活,打破无数网友认知。原以为这些只是对养老院的宣传,没想到在江苏苏州,真的有00后入住养老院了。
通过筛选后,几位年轻人作为志愿者,以多种形式的为老服务,累积志愿服务时间,来兑换住宿资格以及抵扣房租,例如1个月服务时间满10个小时,当月房租可以减免几百元。一种新型养老新模式正在苏州康养集团下属的多家老年公寓和康养中心试点。
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表示,志愿者居住的房间楼层跟老人是分开的,初期就考虑到了可能出现的比如作息不同等问题。在这里,00后们可以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也为老人们的学识和丰富经历所打动。
00后“入驻”:工作与生活的代际融合
在00后与养老院老人们相处的故事里,记者听到了两个被反复提及的词——“跨代社交”“代际融合”。所谓代际融合,就是构建全龄社区生活场景,探索代际群体之间的互助服务。
近几年,透过互联网的窗口,我们看到拿着相机的年轻人给村里的奶奶拍“超模大片”;养老院的年轻人和老人们拍抖音;00后混入老年旅游团成为团宠,被治愈……这些良性互动不仅让老人增强了社会融入感,也让00后在相处中成长,更有同理心和责任感。
年轻博主李啟航毕业后回村与爷爷奶奶生活,为他们拍摄时尚大片(央广网发 社交媒体截图)
记者来到南京朗诗常青藤颐养中心,电梯里、生活区的墙壁上,到处都是充满童趣的贴纸,几位00后护工正忙着给老人准备餐食。
“00后员工已经‘入驻’我们中心工作了,他们很有想法,也能吃苦。在人才构成上,中心包含老中青三代。年轻人流动性相对比较大,他们在行业内最关心的就是上升空间。”颐养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也为年轻人策划了成长计划,提升其综合能力。“行业的未来需要年轻人。”
养老行业和年轻人一样,都在成长中。这家位于市区的颐养中心针对不同需求的老人就推出了不同类型的照护,也在代际融合养老模式上不断探索。
“我们经常和隔壁幼儿园一起活动。”中心的院长是位三十多岁的女性,她向记者介绍,和颐养中心一门之隔的是一所幼儿园,每到重阳、端午等传统节日,孩子们就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推开围栏处的小门,来到颐养中心。孩子们给老人们表演节目,和老人们聊天,而老人也会包好粽子、做一些手工送给孩子们,“我们还有老人教孩子们空竹等‘老玩具’,很受欢迎。”院长说。
除了幼儿园的孩子们,中心也与周边的小学、初中共建,孩子们可爱的模样带给老人慰藉,也深度参与着生命教育。
“看到孩子们,老人们总是特别高兴。幼儿园和学校的反馈也很好,孩子们学会了与老人相处,给家庭关系带来正向反馈。”院长表示中心服务的老人多来自周边社区。“考虑到附近一些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强,也喜欢和适应城市生活,我们同步开设了居家养老服务,上门服务。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和00后交流,以及与学校共建,都是希望帮助老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颐养中心与幼儿园之间开了一扇小门(央广网发 李婕 摄)
摩登银发族:比年轻人还会“整活”
00后入住养老院,引发网友热烈讨论,也让不少人突然意识到,原来现在的养老院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话题背后,是丰富有趣且现代化的养老形式,以及以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所感受到老年生活的正能量。其实,不仅仅是养老模式,还有银发族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游泳池、台球、健身房、棋牌室、ktv……记者探访了一家位于常州的中高端养老院,仿佛来到了人才社区。在这里,老人们除了读书看报,还建起了一支支兴趣小组:葫芦丝、钢琴、太极拳、摄影,养老院里也有自己的“老年大学”。当一些社区还在开设手机使用课程时,一些心态年轻的老人已经熟练地在互联网冲浪甚至炒股了。
“以前大家对养老院生活的理解是有规律但枯燥,保障基本需求就行。让老人入住养老院,子女很难开口,甚至会被谴责。”南京仙林一家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却给出了新时代的案例。“我们这里很多老人是周边高校的老师、教授。对于他们而言,入住养老院更像是入住了职工宿舍。他们不用操心吃饭等生活问题,可以全身心投入著书、论文等工作。还有一些爱热闹的老人住这里一方面可以享受医养结合,一方面也可以进行社交和兴趣培养。”
养老的选择并不止养老院,摩登银发族们也有了新想法。家住城区的李女士今年已经七十多岁,她出生在一个大家庭,有6、7位兄弟姐妹。最近,她和几位姐妹在筹谋“买房”的大事,频频前往高淳、六合等几个发展得很不错的郊区。
“我们几个想在郊区买两套带院子的房子,大伙住一起。”李女士看中了一套新中式的小别墅以及一套电梯房,“打算把城区房子卖了,搬过来享受生活,关键是大家在一起‘抱团养老’,以后一起旅游出行都方便。”
这些对于养老生活的期待和规划,让当代年轻人和银发族都不再害怕老去,而是以更积极的心态去享受生活。这些“预备于老”的相关产业作为银发经济的内容之一,热度逐步攀升。
日前,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中国出台的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包含“老年阶段的老龄经济”和“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老年人的生活和消费场景正在从单一空间走向多元,银发经济迎来新的蓝海。
高校探索:定义未来的养老行业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王明强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人口老龄化某些程度上反映着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课题。”
在被誉为“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的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明强所在的学院却非常“年轻”。
高校主动谋划,江苏相关部门积极推进,2020年10月30日,江苏省民政厅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全国首个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2021年6月23日,民政部发函,同意设立民政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加强养老服务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养项目。同年,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2023年6月,学校自主设置的“中医药养老服务与管理”交叉学科博士点通过教育部学位中心备案,在全国率先构建起了本硕博一体化的高层次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刚刚创办时,家长与学生报考很谨慎,但2023年的招生已经能够看出明显变化。”青年教师彭翔对这几年招生情况印象深刻。“2023年招生季,我在接听招生热线电话时,感受到家长和00后们的提问很具体,甚至很专业。他们不再仅仅关心就业前景,还关心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甚至有几位还是‘院二代’,父母从事养老行业,也希望孩子继续从事养老行业的管理工作。”
提到对近几年入学的00后的印象,彭翔笑了,“很有想法,很有个性。我们会在课上探讨一些争议性的话题,会通过模拟老年人行为模式,打开他们的思路,让他们感同身受,并且通过大量实践课程,培养他们的专业性和行业认同感。”
孙俊智就是一名“院二代”,他对养老行业的印象发生了巨大改变。“我参加了很多实践课程,也见到了许多新型养老模式。”孙俊智也会思考如何围绕不同的需求进行规划。“面对不愿适应新环境的老人可以在家里增设适老化设备,面对身体不好的老人可以通过医养结合,以及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进行护理,面对一些更愿意融入社会、紧跟时代的老人,可以考虑青老伴游,当然这种模式还不够成熟。”侃侃而谈的孙俊智已经可以给一些从事养老行业的“前辈”们提出中肯的建议了。
今年大三、明年就将步入社会的宋雅婷不仅通过大量实习、见习积累了一线护理经验,更是在养老的未来方向上动起了脑筋。“我们还有很多数据化、智能化的相关课程,我希望能用好科技力量,创新模式,用数字技术提供行业服务,赋能养老产业。”
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并不容易,如何合理设计课程,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结合中医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材的编纂都是专家们反复论证、多次修改。”院长王明强感慨不已,“在一些课程上,我们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医特色。我们希望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养老行业的未来。”
“养老行业的探讨正当其时,我们也注意到了,除了托底型和高端养老机构外,中层的需求空缺还是很大的。”王明强对行业发展充满信心,也直截了当地点出了问题。“当前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与质量、知识结构、职业认同度与社会日益高涨的养老需求并不匹配,所以我们充分发挥院校特色优势,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依托政校合作平台,开设富有中医药特色的养老服务管理、老年医学、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
王明强表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一精多会、一专多能”是学院对孩子们的期待与要求。“我们要为社会提供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养老行业的服务者,更要培养养老服务事业的规划者、养老产业的促进者、养老企业的管理者、养老行业的领军者。”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部门也在持续发力,破解养老服务人才发展瓶颈。江苏民政系统会同人社部门,在全国开先河,建立养老护理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开展首批养老护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打通养老服务职业上升通道,从各方面积极打造供给高质量、普惠高水平、享老高品质的“苏适养老”服务品牌。
不抗拒,也不恐惧老去,00后与银发族的“同频共振”,让人们看到了老年生活的无限可能。养老助餐、助浴等服务的涌现,背后是市场关注到了养老行业更细节的需求。培育专业人才,民政系统、高校等正积极助力中国特色养老产业提质升级。
养老行业方兴未艾,养老产业大有可为。(记者王姝姝 实习生李婕)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2024年1月25日